起初,我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它的書名很簡單,只有「母親」二字。母親,是我們大家都熟悉不過的人,在這個文宣標題一個比一個聳動的時代,為什麼作者會選擇以「母親」為名寫出這本書呢?難道他的母親做了什麼豐功偉業嗎?之後又看了簡介才了解原來這是五零年代的家庭故事。其中提及的五零年代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詞,由於我本身就很喜愛台灣史,因此更加引起我翻閱它的動機,於是我決定細細咀嚼「母親」的況味,感受那平凡中的不平凡。
母親這本書的基本故事架構是一個五零年代的貧窮家庭,作者以母親為主角娓娓道來她們一家人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度過這辛苦的艱困時代。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作者和姐妹們在麵粉廠裡的童年。她的爸爸因為債台高築而被關進監獄,家中頓失經濟支柱,所以媽媽只好帶著幾個小孩一起去麵粉廠工作,但小孩子年紀小又好動愛玩,怎能困住他們?所以他們自得其樂地玩鬧......意外發現,只要輕輕抖動一下麻布袋,便可見雪花的紛末紛飛,光是這個遊戲就夠讓他們玩好久了,直到他們每個人都被麵粉裹成麵粉人而被媽媽訓誡才肯停止。看到這段頑皮故事不禁讓我莞爾一笑,使我思及「未若柳絮因風起」這個有趣的典故。他們也曾羨慕別人家的小孩都有洋娃娃可以玩自己卻沒有,她的姐姐便利用作業簿的空白頁剪出一個紙娃娃給她玩,她覺得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紙娃娃,因此無比珍惜。由此可知,就算他們窮、過得辛苦,但他們的心富足,過得比別人還要快樂、知足。
看完這本書,我體會作者一家人的生活以及五零年代實際上是怎麼樣的時代。作者的母親確實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媽媽,很難想像在這麼貧窮的時代一個月只花不到一百元的生活費就能撐起整個食指浩繁的家。讓我憶起媽媽也常說:「以前你阿公一個月只賺兩千元,家裡有一堆小孩要養,所以大家都能共體時艱,珍惜每一分物資。」而作者的家裡更加困窮,可見他的媽媽多會精打細算,才能努力養活一家大小。我也敬佩作者母親的勇氣,從書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堅強又勇敢的女性,其中一段提到他們家因為孩子生得太多,幾乎無法養育,所以親戚想向她「買」一個孩子,但她卻說:「不管有多苦,我絕對不會把孩子送給別人家!我會靠自己的力量把孩子養大。」她想盡辦法改善狀況,無論如何堅持要養活自己生的孩子,也許是因為感激母親的辛勤與不放棄,她的孩子們感情都很融洽,也很懂事,讀及此處,眼眶微濕的我,才了解原來一位媽媽對自己親生孩子的愛是這麼深厚、這麼偉大。
時光流逝,在不知不覺中我已逐漸長大成為高中生,但媽媽呢?我有多久沒好好注意她了?仔細一瞧才發現媽媽的頭髮已經被歲月悄悄染白,臉上也為我們刻下了歲月痕跡,時光不待人,我突然好怕媽媽有一天會離我遠去。證嚴法師曾說過:「世界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是啊!如果不及時行孝,等到父母老了、過世了、不在我們身旁時才想要孝順,那不是為時已晚嗎?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埋怨大人總是管東管西,但你可曾想過?他們會這樣時時警惕我們也是因為太愛我們、希望我們好。再想想看你有多久沒有好好抱抱媽媽和她說聲「我愛你」?這本書讓我想起每天在外辛苦工作的母親,我想每天好好對她說:「媽媽,謝謝你,我愛你。」也想告訴所有母親們,你們是全世界最平凡又最不平凡的偉大人物!